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智能家居的需求愈發旺盛,創業項目不斷涌現。智能家居作為創業大潮中地位略顯尷尬的一個分支,經歷過最好的時代,也遭遇過暴露在聚光燈下的尷尬。
“過載”的智能家居
關于萬億級市場的說法,從智能家居走入大眾視野的第一天就冒了出來,作為重要參與方的互聯網公司,把互聯網思維和第一生存信條“馬太效應”也帶進了智能家居,精力大多集中于市場地位的爭奪,幾乎沒辦法進行用戶教育,過早地將智能家居市場帶入平臺之爭。
談必言生態之戰,BAT、京東和以硬件品牌商為代表的聯想、海爾、小米、三星等都開始打造自身的生態系統。
然而,淺層的用戶教育,加上市場缺乏本應有的引導和培育,目前的智能家居發展,顯然承載了過多的平臺野望。以智能家居運轉的基礎——信息共通為例,不同品牌之間,系統難以兼容,數據更是沒有打通,產品很難做到真正的智能,更別說圍繞產品體驗問題來滿足用戶需求。
為了智能而智能
很多公司在做硬件時,過于強調互聯網思維,甚至是摒棄產品的本身屬性,只是在產品之上加了虛假的智能外衣,產品屬性的改善過度依賴操作的實現,也就是所謂的為了智能而智能。
強調平臺的互聯網巨頭,則陷入動輒幾十家、上百家產業鏈上的企業被動整合之中,加上都有各自的想法,協議接口并不統一,并不開放,智能家居的碎片化非常嚴重。
對用戶而言,想要使用多個智能家居設備就必須要安裝多個APP,分別進行控制和管理,非但不便操作,反而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另外,不少智能家居設備刻意強調智能屬性,造成使用操作比較復雜,功能不切合需求、交互設計缺乏人性化的、沒有擊中用戶痛點的需求,大大提高了學習成本。
用減法做智能家居
說到底,智能家居是培養用戶新的消費習慣,技術上的變革性突破可能不太顯示,而想要得到更多消費者的青睞,其根本途徑在于產品創新。
哪怕是微小的創新,只要可以直接改善生活品質,能夠直觀感受到,就會獲得認可。真正暢銷的家居產品,往往是順應“用戶”的習慣,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漸進式的改變、完善產品。
智能家居固然需要大的平臺,但當下更需要的是接地氣的技術打磨。做一個簡單的打動消費者的產品可能才是致勝絕招,也更能為初創者帶來效益。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