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下午,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深圳寶安體育館以“初心與匠心”為主題,講述了格力電器在發展過程中許多不為人知的小故事、大道理,是“中國智造”的生動樣板和優秀案例,是企業經營的活教材,值得我們認真研讀。
以下為董明珠演講內容全文:
我很高興,我覺得今天不僅是深圳、可能還有很多來自東莞、廣州的朋友,而且我還看到了有上海的朋友,特別讓我感到開心的是看到了很多老朋友、也看到了很多新朋友,所以在這里向大家說一聲:下午好!
這樣一個交流大會,是我們找到我們大家共同的聲音,這樣的大會,是大家希望看到我們的未來,同時在這個交流的過程當中我們增長了友誼和互信,也增長了共贏,所以我認為 這個時代是一個共享的時代、共創的時代、也是共贏的時代。這也是過去傳統時代和當下的時代最大的改變。
同時我也感觸很深,今天首先開場的是一批人在跳舞,但是我們感受到的不是人,而是機器,所以這個時代也告訴我們,人融入了機器,機器也替代了我們人的時代的到來。
大家印象當中最認知的格力是什么?我想一定是格力代表著空調。那為什么格力能夠代表空調?是我們這么多年來堅守了走自主創新的道路,打破了我們依賴于別人,從一個跟隨型、到成為創造者的轉變,格力今天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也是世界家喻戶曉,我們格力空調不僅讓中國人享受,同時我們也走向了世界。
如何才能走向世界?目前來說,中國智造這幾個字,不僅世界上對我們有偏頗,或者不認同,連我們中國人對中國的產品,也是戴上了有色眼鏡。有一天,我在南非的時候、在巴西的時候,可以說在很多的國家,當我去體驗的時候,他們說格力空調真好,但是為什么是中國智造?我反問他們,為什么不可能?他們說因為中國智造質量不行。這句話深深刺痛了我們中國企業家內心的沖動,讓我們重新認識到我們企業家的責任和擔當,這也是格力電器在一個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們不斷的演變出來我們的口號和我們的目標。
最早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廣告語:格力電器創造良機。我們內心希望制造出好空調,但是沒有這個能力,因為我們沒有技術,我們當時的壓縮機是別人的,我們無外乎只是組裝廠,讓主動權在誰的手上?在上游的手上,我們壓縮機長期依賴進口,我們用的是別人淘汰的技術,90年代日本已經進入了變頻的時候,而賣給我們的壓縮機連能效等級都沒有。
所以要做出一個好產品,必須要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這是我們在發展過程當中不斷總結出來的,所以到了1997年,我們開始提出來“好空調,格力造”。這個時候你是不是就掌握了核心技術呢?依然沒有,我們依然缺乏最關鍵部件的核心產品,比如壓縮機,當時中國很多企業引以為豪的是我用了進口的壓縮機,我合資了,然后我們在合資過程當中技術看不見,同時提供給消費者的是落后的壓縮機,還要付專利費。
所以到了2005年我們獲得了“世界名牌”,當然是中國頒發的,這個時候我們很興奮,但是也非常冷靜,我們并不認為我們做的是最優秀的,因為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壓縮機,我們做了什么事情呢?我們要做最完美的空調,所以那年我們提出了“六年免費服務”。這個承諾推動了家電行業的進步,我們在2006年開始,有了自己的壓縮機,我們在這個領域領先于別人的技術。
隨著時間再發展,到了今天,我們再用一個新的眼光看我們的市場,看我們的客戶,我該做什么的時候,我們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提問和嘗試:我們承諾我們現在的空調讓消費者十年內不維修。當然有人說,你這是什么態度?有售后服務好呀,請問在座的各位,你們愿意買一個產品天天上門給你修嗎?肯定不想。所以我們應該更深層次的想消費者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我們提出了十年免費包換,這個時候就倒逼我們要把產品做的不能有維修,因為成本太高。
所以這種倒逼自己挑戰的決策,讓我們格力電器非常的自豪,我們現在的產品,在中東有一個中國資深記者,他從中東回來之后問我:你們的空調在哪里賣的好?我說中東,他說答對了。他說中東迪拜有一個大型的商場里面,360多戶,清一色是格力。他們為什么用格力這個品牌呢?這些商家說,因為只有格力空調在高溫的時候能夠達到我們所需要的溫度,別人做不到。這就是掌握核心技術給我們帶來的市場認可。
這也是我們說你如果用心對待你的客戶、用真誠、用你的技術、用你優質的服務讓他感覺到溫暖的時候,這個天下就是你的。今天的格力空調比去年、前年、甚至再早的空調,只要一對比,你就知道你得到的好處是什么。我們的效率不斷提高,耗電成本越來越低,現在的空調比過去十年的空調最少節能一倍。我們給消費者帶來的是成本的節約,更重要的是,我們通過技術升級,推出無風、無聲空調的時候,你還愿意享受像“鍋爐房”里一樣的空調嗎?
格力電器發展到今天是不是僅僅只是一個空調企業呢?我們完全不是。是不是因為其他行業賺錢多了,我就跨行了呢?不是,這個時代是一個全新的時代,我們要把我們新時代的新工具用足、用好,把新時代的觀念、科技運用到我們科技和工作當中去。中國制造要走向世界,只要你是企業家,你就要有這個思想,你就要有這個擔當,但是我們很多企業倒閉的時候、出現困難的時候,第一個想的就是現在的環境不好,而沒有從自己身上找問題。
我記得我們進行國際化的時候,進入WTO時代的時候,那個時候很多媒體都說看到了“狼來了”,但是狼沒有把我們吃掉,我們過得更好了。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有人說“完蛋了”,但事實上我們更強壯了,這就是在一個挑戰的時代,勝利屬于勇者。所以我們在一個企業的發展過程當中,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要求。但是現在社會上有一個謬論,有人說技術支撐一個企業的發展,有人認為營銷支持一個企業的發展,我認為都是偏頗的。
一個完美的企業才具有競爭力,才是缺一不可的。我們銷售好,沒有產品做保證提供的話,不就是一個騙子嗎?所以我們覺得不要顧此失彼,應該是一個完整的企業、應該有全員創新的問題,每個人都要有匠心的精神,我們才能打造出一流的產品,才能被這個社會、被你的“上帝”所認同,這就是企業的競爭力。
講到這里,格力電器發展了這么多年,說長也不長,因為家電行業的空調領域事業100多年歷史的企業都在,我們只有20多年,說短也不短,我們不可能一夜之間成為一個胖子,我們這個只有20多年的企業,在空調領域,我們擁有的技術遠遠不是過去傳統的理解,我們做的是更加的人性化,不僅僅是功能的需求,更多的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健康。
要實現這些,我們也經歷過,1994年格力電器應該說是一個虧損的企業,當然,帳面上是盈利的,但是如果把盈利的面紗撕開以后,你的應收款、銀行債務、上游欠款、下游不給錢拿貨,你敢講你的企業盈利嗎?格力1994年以前是不盈利的,1994年年底我們應收款5000萬,但是我們帳面上對外報的是盈利1000萬,三年以后我們把5000萬作為壞帳處理了,如果不處理的話,當年是賺錢還是虧損呢?當然是虧損的。還有我們上游、供應商給我們提供的壓縮機,1991年買來的壓縮機是700多元錢一臺,還是小一匹的,這個700多元錢的壓縮機,我們到1999年才消化完,那個時候壓縮機的價格是270多元錢,八年時間曾經700多元錢的壓縮機,到了1999年200多元錢的壓縮機,能賺錢嗎?這告訴了我們營銷的重要性。所以1995年我們對營銷體系進行了變革。
大家一致認為人是關鍵作用的,但是你用什么人很重要,我認為真正好的營銷不是喝酒唱歌,更不是稱兄道弟,是你要有優質的服務,就是建立一個好的制度,所以格力電器1995年因為我們建立了一個好的營銷體系的隊伍,一舉翻了7倍,那一年賺了1億多,就是營銷立下了汗馬功勞,讓格力電器從1997年到今天,再也沒有銀行的貸款,你們羨慕嗎?
我們現在做1000多億也沒有銀行貸款,當然在這個時間有人問,你是怎么做的呢?
就是要營造一個透明的、公認的、公正的、共贏的環境,上游要你必須賺錢,你給我供貨的時候不賺錢,我愿意為你犧牲嗎?我也沒有這么高的境界,如果我在格力上班不給我工資,我也不干了,這是不符合邏輯的承諾。我們要上游必須賺錢,但是同時你必須給我提供好的部件產品,要達到我的要求。所以格力電器在人們的印象當中是一個很苛刻、要求很嚴厲的、不講人情的企業,但是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人性化的企業,就是共贏,這個體系的改造是在1997年以后。
1995年我們是營銷體系的改造,過去經銷商說,董姐你放心,我們愿意為格力作出犧牲,我們不賺錢沒事。但是我們發現,不賺錢的時候,1994年年底退貨的時候,那一年我們做了4億多,退貨了近1億,我們進行上線重新檢查的時候,發現壓縮機沒了,你說他愿意為你虧損呢?什么原因導致這樣的呢?是因為我們對市場不了解,所以必須要進行制度建設。
那一年我想了一些問題,為什么我們有大量的銀行貸款卻沒有運行好,因為我們冬天的產品根本沒有市場,過去都是單冷機,不是暖氣機,因為沒有技術,那個時候制冷也制不好,噪音大,國家標準是40分貝,我們現在的分貝是15分貝。當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思考,商家沒有市場,為什么要打錢給你?打錢給你就是風險,我在想,如果我們向銀行借錢生產了空調,渠道市場不跟我同心協力,未來我也是風險,銀行不可能跟你是好朋友,他們會追債。
所以一個企業,現在經常開玩笑說銀行是“嫌貧愛富”,現在銀行天天要我貸款,可是我不貸。但是當年確實是這樣一個局面,1995年我們依然沒有逃脫1996年的危機,為什么來錢拿貨,為什么還有銀行的貸款呢?我們想不通。原因就是大量物資在這里,但是是銀行貸的錢,產品賣不了就要擠壓,銀行就要來追債。
所以當時我想怎么辦呢?隨著變化,我們要共贏,但是怎么共贏呢?當時出了一個政策,我們把銀行貸款的利息給經銷商,就出現了我們說的家電行業空調是最有特色的,它有自己一套的政策調控,這就是我們說的“返利政策”,這個政策對經銷商來說很興奮,旺季如果他可以一臺賺100元錢,如果淡季賣的話,可以多賺7%,所以我們“冬天不冷”,1995年冬天我們賣單冷空調17萬套,所以政策的調控非常重要。
格力的故事太多了,三天三夜都說不完,我今天說了這么多,希望大家記住,回家只能用格力空調。當然這樣說不完整,為了不去國外買馬桶蓋和電飯煲,我親自上陣,格力研發出了很好的電飯煲。曾經有一個日本女孩問我為什么中國人要到日本買電飯煲,我說這個問題半年前問我還可以,但是現在不可能,因為我們格力有最好的電飯煲。
因為你真正做到了,如果沒有做到,就會讓我們消費者有低質低價的感覺,同時不誠信,因為過去的不誠信,到今天依然影響著我們的選擇,我想這是大家的共識,但是請大家記住,格力是誠信的,其他產品你可以考慮考慮,但是格力不用猶豫。
請大家看看我們企業的產品片,這是很真實的,你說格力做的好,利潤來自哪里?你靠什么來持續發展?
我剛才講了三點,對消費者的誠信、對你上游誠信、供應商誠信、對你的下游、經銷商誠信,把三種誠信融為一體的時候,這個時候別人還會不喜歡你嗎?一定會喜歡的。
格力今天到了什么時代?我們已經達到了凈利潤14%?如何演變而來的呢?空調行業100多年,大家知道空調是非常耗電的電器,沙特的話,中東一年的電費,50%是用于空調,因為他們溫度很高,為什么我們有這樣一個技術呢?有一年我做北京開人大會的時候,有人說董總你發財的機會來了,因為空氣污染,你們做凈化器就可以發財。
這樣是可以發財,但是我們不可能永遠不走出房間,有一個笑話說,邯鄲人說趕緊到北京去躲霧霾,其實我們知道北京的霧霾也很嚴重。2012年的時候我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要以人身體健康為代價,來獲取我們的利潤呢?當時我想,我的產品是耗電很大的,而且我們的生活也在發生變化,需求也越來越大,我們是靠煤來發電的,所以產生的污染就更多。我們的產品如果可以不消耗資源、在這個技術條件下開發是不是可以更有價值呢?
所以我開會回來以后跟技術人員討論,是不是可以不要電,用光伏,但是光伏是發電的,所以我們要技術突破,讓你燒錢,總可以吧?如果花10億可以換來1億人、2億人的身體健康,也是值得的。所以當時我們下定決心進行研究,通過我們自己的挑戰突破,我們成功了。這個技術我們獲得了行業最高成就獎,相當于影視界的“奧斯卡”獎,中國人帶著這個技術在世界的舞臺上領取這個獎,難道你不自豪嗎?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尋求的是什么呢?我們尋求的是給人類帶來美好,而不是自己利益最大化。
所以我們通過這個技術實現了改變,我曾經到歐洲的時候,問他們用凈化器嗎?他們說,你看我們這里的空氣需要嗎?非常難堪。但是當我們向他們宣傳這個技術的時候,他們非常興奮,兩年半的世界里面,我們至少有500單光伏空調走向世界,恰恰這個技術也給我們帶來了解放,大家都知道,我們有很大的工廠,但是最可怕的是夏天很熱的時候,一邊生產一邊擦汗,特別是我們廣東,因為這是環境決定的。
我想給他們裝空調,但是員工不答應,因為這樣會增加成本,只是用大排風扇,我一直在琢磨怎么辦。我們是一個空調企業,給別人帶來涼爽,但是自己的員工工作環境很熱,良心上說不過去,但是不管怎么核算,成本上都過不去。現在好了,有了這樣一個技術,一直可以讓車間溫度保持在20度狀態下,我們車間非常舒服,員工不想回家,所以這是技術帶來的改變,所以說技術的作用多么重要。
2003年我們做到了100億,2012年突破了1000億,今年上半年已經出來了,今年僅僅上半年就增長了200億。半年就增長了200億,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創新。如何創新呢?因為我們改變了過去傳統的生產工藝模式,我們生產空調就是這樣一個狀態,人不見了,人變成了機器,機器變成了人。
今年我們做到1500億的時候,我們僅僅只有8萬人,在這些人數當中,我們2011年技術人員兩、三千人,但是現在我們技術開發人員已經到了1萬人,所以格力電器已經不是簡單的空調企業,而是我們衍生了產業鏈的發展,同時我們也有義務、有責任為國家進行擔當。
德國提出了工業4.0,我們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我們的模具需要別人的、我們的技術需要別人的,所以在2013年我下定決心一定要走一條挑戰自我的路,就是我們開始進軍機器人、數控機床,我們一年賣了3000多臺機器人,我們最大的能量就是把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有的時候我們科研的時候做了一個機器人,但是別人不要,因為不符合要是,但是我們的機器人可以滿足不同的工序。過去焊工很辛苦,很熱,我們一年4000萬、5000萬的空調,一個乘以十,要焊多少次。但是現在已經有了自動裝備,沒有焊工了,都是機器人焊,把他們從繁重的勞動當中解決出來了。格力電器現在是一個模具公司、智能裝備公司。
有人說董明珠不務正業,我又沒有做房地產,為什么沒有不務正業呢?讓是因為有人難受了,我們把一些合作者的利益砍掉了。2012年我當董事長的時候,從800億做到1000億,別人都說董明珠是搞營銷出身的,不懂管理,有人說董明珠把這個企業搞完蛋了?我是什么樣的我不清楚嗎?我有沒有病我最清楚,你知道嗎?你檢查檢查自己有沒有病,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念,要知道這個的戰略是什么,就要堅定的走下去,只要你的心里裝的是別人,就一定會成功。
所以我們看智能裝備的時候,看看格力電器是一個什么樣的企業文化呢?1995年我提出了“營銷格力”,通過政策調控,比如制訂了“返利政策”,來調動了市場的積極性,實現了市場的共贏。大家一起賺錢,風險大家也一起承擔,這樣的方法讓我們企業起死回生。昨天,李部長問我說,你企業現在做的世界老大的時候,還有后勁嗎?還有動力嗎?我說有的,全世界70億人,還沒有全部都用我的空調。
我很老了,我今年60多歲了,有人說你該退休了,但是我覺得我很年輕,因為我始終有夢想。所以我們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制度建設的同時,要思考員工需要什么。格力電器一波三折走過來的,我們是一路斗爭過來、一路打過來的。
1996年我們所有的經銷商,因為出臺的政策很好,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對誰做的最大的,還會給獎勵,所以大家互相殺價,人人打的頭破血流、人人虧損。1997年我在湖北成立了第一個區域銷售公司,有人很擔心萬一失敗了怎么辦?如果都怕萬一,那怎么挑戰呢?我們不是挑戰別人,更重要的是挑戰自己。所以當時我成立這個公司的時候,別人問我怎么解決的時候,我說這個公司做最大的風險評估,就算湖北省沒有銷售,也只是少兩億,其他二十多個省份把這兩億補回來,這種嘗試也是值得的。
我們是不是天天讓商家虧損?這樣最后還是消費者吃虧,所以我們成立了銷售公司,一年之后,我們在全國每個省都成立了這樣的公司,好處就是大家不打架了,都是統一按照格力公司的標準,你以服務來贏取合法權益,但是不能暴利,我們這個宗旨是讓所有的經銷商必須賺錢,一直都很好。但是到2000年問題來了,有人認為我是老大,湖北省我說了算,格力空調只有我能賣,所以廠家給的政策,他們不往下兌現,卡兩頭,問公司要,還卡下游。所以引起了群憤,大家造反了,有人說董明珠不敢動這個公司的老總,但是我最后把這個老總撤了,當年這個公司就多賺2億。
大家一定要牢牢記住,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你不能認為是親戚、是朋友,而放棄原則,我曾經跟他們說過,在工作當中沒有親情和人情味。所以很多人說我“霸道”,很多帽子扣到我頭上,但是我不怕,因為我得罪一個人,是為了成千上萬的人,這樣的人就必須得罪,如果你不敢得罪這個人,最起碼就是你有問題。
我們企業在建立制度的時候,今天很多都是年輕人,大家一定要記住,制度是不能變的,但是我們要不斷的創新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制度,我們也經常廢制度,1995年我當部長的時候立了一個規矩,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是一線,1994年年底因為一次危機,我們銷售人員集體離開了格力電器,去了中山的一個空調廠,在這個時候讓我回來,我感覺還有點價值,最后同意了回來。
回來之后,我銷售的時候跟機器說話,把空調賣了就行,但是回來的時候是跟人打交道的,那個時候我說了一句話:雖然是沿海地區,但是比內地的國企還要“國企”,因為有淡季和旺季,旺季就會有人來求你。現在說官員腐敗,我認為有交易的地方就有腐敗。當時我們搬運工也有權力,可以安排送貨的順序,我回來當部長的時候發現,一個企業一年沒有付一分錢,把500萬的貨拿走了,還好后來賣掉了。
所以我回來當部長的時候就立了一個規矩,不管你是誰,一定要收款才發貨,否則我就會收拾他,因為只有財務通知開票才能開票。當時我用了一個最笨的辦法,就是制度上墻,每天上班都看看自己應該做什么。有一天,一個開票的人沒有收款就發貨了,我問他原因,他說看錯了,我說不行,要罰款,罰100元錢,那個時候他們工資就是800元錢,后來還通報,就算你是總經理帶來的人,也同樣處理,全公司通報。通報之后,還降了一級工資,等于每個月都要少100元錢,肯定急了,一定要告狀。
第二天一上班,老總電話就來了,問我怎么回事,我說我罰款了、通報了、降工資了,我說我權力太小了,如果我的權力大,我就把他開除了,對他的要求要比別人的要求高,因為他是你帶來的。所以通過很多的制度挑戰,得罪了一些人,當然也有一些人講良心話,說多虧董總這樣做,否則我們退休工資都沒有了。所以很多有良心的人,最后反省一下,還是覺得董明珠沒錯。
剛才大家看了我們的自動化裝備,也知道我們在制度建設當中得罪了人,我們有一個普通員工從韶關過來的,不是開票的,一個月收入大概600、700元錢,他也是好心,經常帶一些吃的東西過來也同事吃。我們是11:30下班,我剛進門就看到他們在吃東西,按規定是不行的,剛說完,下班鈴聲響了,有人說算了吧,都下班了,我說你們動嘴的時候還沒有下班,不好意思,最后罰款,一人50。有人說算了吧,我們不是故意的,是某某人帶來的,所以我說那這個人罰100元錢,其他人罰50元錢。
下班之后,我把這個人留了下來,狠狠的批評了他,但是最后給了他100元錢,這是因為他家庭困難,跟罰款是兩件事情,這個人今天還在格力上班,從此以后他都沒有帶東西到公司來吃,所以一定要公平。
今天騰訊的王蘭也來了,大數據的時代,我們傳統產業怎么辦?就要把這些現代化的工具充融入到我們傳統當中,空調的軟件可以讓風冷下來嗎?不可以。汽車現在很方便,雖然有無人駕駛,但是還是要有汽車,還是要有制造業。
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夢想,格力電器發展的時候,很多人說董明珠,你做800億10萬人,現在做1500億的時候8萬人,人到哪里去了?下崗了嗎?我們員工因為各種原因離開格力的之后,我們都在不斷的在補充人員,所以我們用現代化的、科技的管理模式,所以我們人一直在減少,都是自然流失。格力從來不炒人,比如格力以前有叉車工,但是格力今天都是物流自動化了,以來的叉車工下崗嗎?不會,轉型升級。我們要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人,這樣的企業才有競爭力,格力電器為什么成功?不是因為技術改變了格力,而是因為一部分人群改變了格力。
我們一線的工人,基本上都是來自農村,就是過去的“農民工”,格力電器從1997年開始就杜絕在公司里面說“農民工”,不能因為崗位不同,我們就歧視他們。他們文化都是初中,但是我們今天都把他們培養成了管理者,什么是標桿?什么是人才?他們作為一個榜樣,給別人帶來了目標和方向,這就是人才。
所以格力電器一直在思考,我們不做房地產,但是我們員工一直買不起房子,怎么辦?這就不是我們員工要思考的,而是我們企業“當家人”要思考的。現在我們給員工一人一房,結婚后可以給兩房一廳,退休后房子歸你,盡可能給員工帶來安全感。
但是我們要他們保證品質質量,因為只有每天一道工序都把質量控制好,才能給消費者帶來優質的產品,我們每個環節都不能出錯,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出錯的話,整個鏈條就會完整,就可能傷害我們的消費者,如果真正傷害了消費者的話,我們消費者就不會要你,最終受害的還是員工。所以要讓每個員工都愛這個企業,只有每個人都愛企業、都愿意付出,這個企業才有競爭力。
1991年到2011年,二十一年的時間,我們只賣了3000億,但是后面五年的時間我們賣了5700億,這個數字變化就相當于過去我們展示的公司管理最后取得的結果。有人說從時間上來說是它的四倍、五倍,而我們后面的產能銷量是過去的1.5倍,用五年的時間戰勝了過去的二十一年。我們的管理是零成本,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有一個大的央企問我們利潤是怎么來的?是怎么管理的?所以我們要不斷的,我們在2010年推出了全員監控的品質管理這樣一個模式,讓格力電器的零部件實行了零陳本。
1991年到2011年累計凈利潤是195億,但是2012年到2016年累計凈利潤是603.58億元,由于我們創造了很好的效益,去年我們給員工每個月加了1000元錢工資,我們要人人共享利益。我們不僅有這么好的利潤,同時給股民也帶來了很好的回報,我們納稅20年納稅200億,但是后來五年的時候是近600億的稅收,今年我們作了1500億的話,給國家的稅收是200億,同樣我們自己也獲得了很好的利潤。
在過去二十一年當中,我們1996年正式上市,到2016年,給股民的分紅超過了300億,我們每年都給股民分紅,承諾到了,也做到了,我們是真正的投資者,而不是投機者,這就是企業帶給社會的責任,我們的責任是多方面的,不僅是自己盈利,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堅守共贏的思想,這就是企業真正的價值。
所以我們講到這里,就要說一個創新型的企業要具備什么樣的條件?創新型的企業不是偷別人的技術,說到偷技術,我又要點名了,點名了他們又要難受,我要講到他不敢偷,這個社會就和諧了。我們在供給側改革的時代,我認為供給側改革就是倒逼機制,對不良的企業、對劣質的產品,就要“嚴打”,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這樣創新型的企業得到成長和發展,所以創新是一種挑戰,創新可以讓世界更加美好。
所以作為一個有能力的企業,格力電器去年新推出了一個廣告,從過去的“讓世界愛上中國造”,改成了“把愛獻給這個世界”。
謝謝大家。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