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共同主辦,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與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NCSC)協辦的“2021綠色能源轉型國際研討會”暨第八屆煤控年會舉行。[詳情]
為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淄博市臨淄區舉全區之力開展“環境質量百日攻堅行動”,綜合運用科技、執法等手段實現精準治污,充分發揮“全員環保”機制作用合力攻堅,打出大氣污染防治“組合拳”。[詳情]
除了有垃圾分類示范小區和示范村,北京市也將有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商務樓宇了。11月15日,2021年第一批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商務樓宇的名單在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的網站上進行公示,共有118個示范商務樓宇登上了推薦名單,公示期將一直持續至11月21日。[詳情]
值此我國北方地區開啟新年度的供暖季之際,“暖核一號”——國家能源核能供熱商用示范工程二期450萬平方米項目日前在山東海陽正式投運,供暖面積覆蓋海陽全城區,惠及20萬居民,海陽成為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詳情]
ABB助力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打造R-CELLS被動式太陽能新型住宅
采用了ABB Cylon樓宇控制系統、ABB i-bus KNX智能家居控制系統及ABB樓宇對講系統等智慧建筑解決方案;兼顧智能舒適、科學管理和低碳環保的需求,創造近零能耗的完美空間 ;打造 “以人為本” 的居住環境,是未來綠色、低碳、智能化建筑的代表[詳情]
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等部門近日印發《“十四五”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明確,到2025年,基本補齊節約用水基礎設施短板和監管能力弱項,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用水總量控制在6400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16.0%左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16.0%,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8,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小于9.0%。[詳情]
11月9日,國家電投“暖核一號”——國家能源核能供熱商用示范工程二期450萬m2項目在山東海陽提前6天投運,供暖面積覆蓋海陽全城區,惠及20萬居民,海陽成為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詳情]
湖北省武漢市近日出臺《武漢市推動降碳及發展低碳產業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進一步深化國家低碳城市試點示范建設,圍繞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推動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打造全國碳金融中心和營造全社會低碳新風尚等4方面,制定了18條工作任務。《方案》明確組建市級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專班,統籌總體謀劃、政策制定、定期調度、推進落實等工作。[詳情]
泉州市深入實施節能改造、綠色制造工程,全方位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詳情]
近日發布的《寧夏回族自治區能耗雙控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將推行“能源綠色發展行動”等重點任務。除保障民生用能項目外,原則上不再審批使用煤炭作為原料和燃料的新建項目。到2023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煤炭消耗比2020年降低9.3%。[詳情]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總量,著力提高利用效能,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為我國能源系統轉型和化石能源的未來發展明確了基本方向,即以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詳情]
近期,多地曬出2021年水泥行業節能降碳“成績單”。從數據上看,水泥行業根據能源結構調整政策,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節能降碳成效顯現。業內人士表示,在節能減排的目標下,整合日產2500噸及以下生產線,進一步提高區域水泥產業集中度,建設至少日產4000噸以上甚至日產8000噸及以上的超大規模水泥熟料項目,促進能效提升,將是“十四五”時期水泥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詳情]
在2018—2020年連續3年全額消納清潔能源基礎上,今年1—9月,廣西累計全額消納清潔能源719.4億千瓦時,再次刷新綠電成績單。[詳情]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數據質量監督管理相關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各地生態環境局迅速開展碳排放數據質量自查工作,對本行政區域內重點排放單位2019和2020年度的排放報告和核查報告組織進行全面自查,于2021年11月30日前將整改工作臺賬和數據質量自查報告報送生態環境部。[詳情]
湖北省襄陽市住建局印發《襄陽市“十四五”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從建筑節能、綠色建筑與超低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等7大方面提出主要目標。[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