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抗腫瘤藥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抗腫瘤藥物等創新藥物的研發,尤其是對PD-1/PD-L1抗體的研發熱情高漲。有分析公司預測,未來5年,腫瘤治療藥物仍然是全球銷售中較好的領域。[詳情]
中藥產業是我國具有民族特色、原創性知識產權的產業,也是具有高科技含量與巨大發展潛力的產業。我國提出要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中藥產業正步入政策利好帶來的創新發展期,發展中醫藥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詳情]
無規矩不成方圓,同樣中藥材的生產也離不開標準。有業內人士表示,堅持標準化生產藥材,這是醫藥產業創新的體現。近年來,很多中藥企業都開始注重標準化生產。加強中醫藥標準化的工作也在各地開始落實。[詳情]
在制藥行業中,對于制藥設備、生產工藝、人員操作,都有一定的要求。因為任一一個細小的差錯都會影響產品的穩定與安全性。例如,制藥企業在生產中所需要的純水,必須依靠專業的實驗室純水機來制取,去除自然水中含有的雜質。[詳情]
近期,業界較為關注的一個熱點就是國家帶量采購。國家帶量采購是國家醫保局牽頭的11城市(4+7,京津滬渝+廣州、深圳、沈陽、大連、西安、成都、廈門)聯合集中帶量采購方案,涉及帶量采購清單共33個藥品,包括過專利期的原研藥、參比制劑及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詳情]
針對復星醫藥子公司布局醫用超聲診斷設備領域,有投資者質疑是否會對開立醫療帶來較大危險。開立醫療28日上午在平臺上回復稱,“這個項目幾年前就在宣傳了,一直沒有起量的趨勢,臨床接受度和商業模式有待驗證。”[詳情]
近日,特一藥業發布了2018 年半年度業績快報,依托良好的業界口碑與營銷渠道的調整,特一藥業盈利能力進一步增強,實現了營業收入41425.07萬元,同比增長27.75%;營業利潤8750.43萬元,同比增長41.33%;凈利潤7575.71萬元,同比增長39.64%的經營業績。[詳情]
10月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對《第三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單項冠軍產品名單》進行了公示。醫藥制造業領域相關企業入選該名單,包括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微創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江蘇豪森藥業、重慶萊美藥業、楚天科技等。[詳情]
隨著環保督察壓力加大,以及審批受限等種種因素,制藥包括原料藥行業風波不斷。大批藥企因環保問題被勒令停產整頓,甚至面臨倒閉的局面。另外,近年來,相關部門還出臺了《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辦法(試行)》、《關于加強企業環境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和《關于環保領域違法失信聯合懲戒備忘錄》等文件。[詳情]
據Insight數據庫統計,289目錄目前啟動率為39.9%,通過的289品種僅19個。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大限將至,但從目前來看進度較為緩慢。有行業人士認為,年底全部完成一致性評價的可能性不大。[詳情]
藥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問題,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社會和諧穩定。“質量安全是藥品的生命線。藥品生產經營企業要真正地把藥品質量安全工作擺在首位,切實負起企業主體責任,強化管理,切實打消在藥品質量安全方面的僥幸心理,堅決遏制住犧牲藥品質量安全牟取不當利益的沖動,實現企業協調健康發展。”有業內人士表示。[詳情]
諾和諾德等多家醫藥巨頭紛紛宣布裁員。業內認為,就中國市場而言,醫藥外包和兩票制是造成跨國藥企裁員的重要因素。[詳情]
在制藥行業中,對于制藥設備、生產工藝、人員操作,都有一定的要求。因為任一一個細小的差錯都會影響產品的穩定與安全性。例如,制藥企業在生產中所需要的純水,必須依靠專業的實驗室純水機來制取,去除自然水中含有的雜質。[詳情]
有報告顯示,2020年孤兒藥有望占到處方藥總銷售額的19%,并且在不包括仿制藥份額的前提下,年銷售額將達到176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接近11%,而常見病藥物的年增長僅4%。可以看出,孤兒藥不再是一個縫隙市場,這也成為很多藥企巨頭的共識。[詳情]
業內人士認為,德國西門子裁員的背后,影射的是傳統制造業承壓,而中國制造業正在雄起。據德國一項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八成德國人認為“中國制造”是“德國制造”的對手;約3/4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制造”的質量20年后會更好。[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