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分子免疫學教授 Christopher E. Rudd 博士,運用“小分子藥物”成功恢復 T 細胞對抗腫瘤的能力,未來有機會發展成新一代癌癥治療藥物。[詳情]
目前,糖尿病的治療已經成為了全球關注的重點。在第26個“世界糖尿病日”來臨之際,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和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在上海發布了《以藥物創新應對糖尿病的挑戰》2017報告。[詳情]
國內人工智能技術雖然還處在初期階段,但是人工智能利用CT圖像等放射影像,在肺結節識別方面的技術相對來說比較成熟。 [詳情]
據報道,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近期研究發現,“在線問診”提高了醫院6%的就診率。他們回訪了5年、14萬名患者,并將原因歸結為:醫學問題更復雜,患者描述不清,難以診斷,最終導致醫院少診治了15%的患者。[詳情]
團隊的形態友好的質譜成像技術可以確定樣品中是否仍存在微觀的癌組織,從而提供更多的信息來影響外科醫生關于進一步去除(癌變)組織的決定。 [詳情]
藥物在體內吸收速度常常由溶解的快慢而決定,固體制劑中的藥物在被吸收前,必須經過崩解和溶解然后轉為溶液的過程,如果藥物不易從制劑中釋放出來或藥物的溶解速度極為緩慢,則該制劑中藥物的吸收速度或程度就有可能存在問題。 [詳情]
3D打印矯形器的出現,可以讓矯形器發揮出最大的作用,讓患者有更加舒適方便的體驗。 [詳情]
谷歌DeepMind發布最新研究:人類認知心理學開啟人工智能的“黑盒子”
深度神經網絡已經掌握了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從識別、推理圖像中的物體,到成為“圍棋上帝”。隨著這些任務變得越來越復雜,神經網絡摸索出來的解決方法也變得越來越繁瑣。 [詳情]
盡管會有不少醫療健康的傳統工作將會因為人工智能遭到淘汰,但是醫療產業人才總體的趨勢是會越來越多元化,越來越好。[詳情]
這是全世界第一臺4D醫學掃描儀,就在澳洲墨爾本的一家醫學研究所里,就是這臺機器,即將引發整個醫學界天翻地覆的改革。 [詳情]
CFDA于10月13日發布了《關于藥物臨床試驗機構開展人體生物等效性試驗的公告》。[詳情]
與體外實驗(試管)實驗相比,silico實驗室的(計算機測試)方法的速度更快。研究人員并沒有去尋找新的癌癥治療方法,而是使用一百萬種已知的有治療潛力的化合物,而在短短一個月時間里,研究人員就可以將候選名單縮小到100個。[詳情]
目前,美國FDA批準了三個CDK 4/6抑制劑藥物(Verzenio、Kisqali、Ibrance)以及支持其批準的臨床試驗,包括Verzenio(Abemaciclib)、Kisqali(Ribociclib,瑞博西尼)、Ibrance (Palbociclib,帕博西尼)。以下就為大家詳細介紹這三種藥物。[詳情]
盡管很多公司在中國發展業務的初衷是為了節約勞動力成本,但隨后更多的是被中國龐大的藥物市場所吸引。2016年中國藥物市場規模達1170億美元,僅次于美國市場。各公司都希望通過在中國投資藥物研發來多分一杯羹。[詳情]
一年過去了四分之三,全年的經營情況已基本定型。隨著三季報發布窗口的臨近,越來越多的藥企發布了業績預告,“窺”三季度業績這“一斑”可以初步預企業全年業績全貌。[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