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行業智能工廠系列(四):紡織業開啟“智造革命” 機器人充當開路先鋒
過去,得益于國內極為低廉的勞動力成本,紡織業等到了迅速發展。如今,人口紅利消退,代替的是技術紅利,以機器人為代表的先進裝備和技術,讓紡織業開啟了一場“制造革命”。[詳情]
紡織行業智能工廠系列(三):晉江龍峰紡織 --“機器換工”引領紡織智能化革命
“我們是現代織女,我們熟稔現代化與紡織技術,我們擅長剝繭抽絲、捻絲成紗、紡紗成布。從織造到智能,我們代表中國。”這是福建龍峰紡織科技實業有限公司車間樓梯的一個標語。樓梯間、階梯、車產車間的柱子、辦公室的墻上……在龍峰,這種類型的標語隨處可見,它不僅闡述了這家晉江企業遙遙領先的紡織技術、完美的智能化轉身,也顯示了其以強大“背景”為依托的滿滿的自信。[詳情]
紡織行業智能工廠系列(二):紡織業緊盯“工業4.0” 工廠升級各施神技
從盛虹股份熔體直紡車間中控室里可以看到,在智能分配車和智能分道技術的幫助下,化纖絲自動完成分類、稱量、識別,并被送入包裝車間,整個車間高效地運轉,工業機器人與其他自動化設備不僅彼此協作,還與企業主管的手機互聯。[詳情]
隨著智能化機器人建設的進程加快,作為傳統行業的紡織業近來迎來“智造”的轉變,加大智能化紡織布局,實現從傳統行業向高端行業過渡。[詳情]
作為工業智慧大腦,Dpen平臺具有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它可以支持數千萬個采集節點。源源不斷的數據涌入Dpen后,被數據庫接收,分門別類進行存儲和解析,然后成為模型供人們比較和研究。在高度可視化的界面之下,數據開始指揮機器:數據不僅反映機器的運行狀況,也計算出機器運行的最優方案。[詳情]
在發展智能制造上,華仁藥業走的是一條與一般中國制造企業不太相同的道路,自成立伊始便使用了先進的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走在了智能制造硬件層面的最前端。[詳情]
物流行業智能工廠系列(三):蘇州SEW工廠的智能化物流系統建設
SEW蘇州工廠為典型的按單裝配型工廠,其規劃布局采用了環形設計,按照生產工藝流程,依次設置了零部件收貨區、拆箱入庫區、揀選區、零部件緩存區、裝配區、測試區、上貨站、噴漆烘干區、下線包裝區、發貨區。[詳情]
物流行業智能工廠系列(一):智能物流顛覆傳統生產模式 效率為王
國內集成商地位穩固,工業4.0 描繪美好藍圖。系統集成是智能物流中樞神經,行業經驗是系統集成最大壁壘。系統集成競爭格局已逐漸形成,國內集成商更切合市場需求,行業地位穩固。智能物流是工業4.0 實現基礎和有效支撐,受益于智能制造推行需求將得到提振。[詳情]
國家電網正式啟動了2016年電源類第二次招標,包括了水電控制裝置和充電設備兩類,前者只有5套,后者約6600多套,這也是國家電網今年以來啟動的首輪充電樁招標,投標截止時間為4月12日,預計開標時間為4月中旬。[詳情]
談到鋼鐵行業“去產能”的問題,才讓坦言:“必須要理性面對現實,不要抱幻想。必須死掉一批,關掉一批。誰被動,到最后真是要死了。”他表示:“若要探尋鋼鐵工業的出路,核心就是智能制造和互聯網。冶金工業+互聯網是必然趨勢。”[詳情]
冶金行業智能工廠系列(二):梅鋼傾力打造“智能工廠” 一鍵煉鋼逐步實現無人化
鋼鐵廠未來將會變成什么樣?偌大的生產廠房里可能一個人都沒有,從鐵礦石進入到鋼板下線,所有工序全部都由機器完成。最近,上海梅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智能化改造方案,正向著這個方向努力。其中,煉鋼環節的“一鍵煉鋼”已經實現。 [詳情]
冶金行業智能工廠系列(一):智能化再制造推動冶金裝備向定制化轉變
運用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對冶金裝備進行技術改造,推動我國鋼鐵產業模式轉變換和冶金裝備向規模化定制的轉變。[詳情]
2015年在無人機和機器人專用傳感器的市值為3.5億美元,預計到2021年將翻番,以12.4%的復合年增長率發展達到7.09億美元。關鍵技術將包括3D相機、固態激光雷達和精密陀螺儀全導航和防撞功能。需求最大的分別是國防和工業市場,主要歸因于美國和中國的全球政策。[詳情]
服裝行業智能工廠系列(四):智能制造是傳統紡織服裝產業轉型的必經之路
我國正在大力推進“中國制造2025”,加快實現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具體到紡織行業,同樣也面臨著由“大”向“大而強”的轉型。我國應該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紡織服裝行業融合,推動紡織服裝產業向綠色低碳、數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等方向發展。[詳情]
服裝行業智能工廠系列(三):打造中國最大牛仔定制智能制造平臺
從大規模生產到個性化定制、從產品經濟到體驗經濟,去年以來,海思堡在大數據、工業4.0、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的時代背景和潮流中,逐步建立從客戶交互——數據采集——智能制造——客戶服務的個性化定制牛仔互聯智能工廠項目。[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