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團走進慕思工業4.0智慧工廠 沉浸式體驗慕思床墊生產全流程
日前,“看鑒慕思——媒體深度探營慕思總部工廠”活動在東莞的慕思工廠總部舉辦,上百家媒體組團走進慕思的工業4.0智慧工廠,參觀了慕思床墊的生產全流程,直觀感受智能制造帶來的生產變革和效率提升。這場慕思上市之后的首次大型開放日活動,有效向外界展示了慕思的高端智造實力。 [詳情]
CODESYS自動化軟件產業生態CEO / CTO云端峰會——吹響邁向開放式智能自動化的時代號角
2022年12月27日,行業內知名的自動化編程開發平臺軟件(PLC控制器的開發利器)生產商 — CODESYS Group(歐德神思軟件集團)邀請了多位來自工廠自動化、新能源裝備與機器人、物聯網與ICT、特種車輛與自動駕駛等諸多領域的CEO、COO、CTO們,大家齊聚云端暢談和分享在開放式智能自動化新時代,基于模塊化、網絡化、可重構可擴展、跨平臺互聯互通、可移植性好的自動化編程開發平臺軟件 — CODESYS,在實施數字化工廠項目中IT與OT深度融合創新的心得體會。[詳情]
預測剩余使用壽命(RUL)是行業4.0方法的核心優勢之一。由于物聯網(IoT)設備的快速部署,振動、壓力、電流和溫度等變量的數據源現在變得廣泛且隨時可用。這一點,再加上數字維護記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對設備健康狀況的洞察。[詳情]
近年來,雙錢集團(新疆)昆侖輪胎有限公司持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通過智能化系統控制,實現了中國輪胎行業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為一體的新一代“工業4.0”標準智能型生產工廠。[詳情]
創產業發展新生態|智匯萬聯 智造引領——智能制造與智慧物流主題云峰會順利舉辦!
物流行業是我國重要的產業部門,近年來國家出臺大量優惠政策推動現代物流發展,我國物流行業需通過提升自身信息化和專業化水平,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為產業轉型升級創造了重大機遇,智慧物流正成為物流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源泉。[詳情]
好的產業理念實際上就是對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集成化運用引領。比如,工業4.0就是這樣的理念,它通過對信息通信技術在產業中的創新性應用倡導,正在影響著一代制造方式。[詳情]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國內生產生活秩序逐步回歸正規,但面對人員感染風險、供應鏈變動的后疫情時代,工廠智能化、數字化升級以破解當前不確定性的難題已迫在眉睫。[詳情]
近年來,傳統制造煥發新生機,生產效率大幅提升,與智能化賦能密不可分。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新興技術與制造技術加速融合,為制造業智能化發展提供了堅實土壤。業內分析認為,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已成為促進我國制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重要支撐。[詳情]
11月30日,2022年“工業4.0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全球共有7家企業入選,4家來自中國。其中,基于卡奧斯COSMOPlat大規模定制模式及數字化賦能經驗,海爾智家旗下膠州海爾空調互聯工廠和海爾廚電互聯工廠同步入選,打造行業首批服務轉型的工業4.0示范標桿。這是繼2020年海爾中德智慧園拿下中國首個“工業4.0獎”后,海爾智家第二次斬獲該獎項,成為國內獲獎次數最多且行業唯一上榜企業。[詳情]
隨著數字技術日益融入到生產設施和運營中,制造商正在各種領域開辟全新的可能性,包括提升資源/流程效率、資產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質量,加快上市速度以及打造增值服務。[詳情]
12月11日,首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以下簡稱2022智博會)在杭州正式開幕,許多國內專注高端元器件的制造商前來參展,其中就包括有研發高端3D機器視覺傳感器模組并打造高精度3D測量系統的非白三維,他們在2022智博會上展示了目前的研發實力,為我國制造高端的機械設備以及工業4.0的發展貢獻了自身的力量。 [詳情]
工業4.0依賴于廣泛的技術,包括機器人/合作機器人、物聯網、3D打印、增材制造、數字孿生和分析。數字化工廠中既充斥著監視或控制生產各個方面的智能儀器,也充斥著從材料質量到機械上亞毫秒級狀態更新的高粒度數據。[詳情]
無線技術正在成為制造領域的標準技術。大多數制造業客戶仍然擁有部分有線系統,但我們實際上看到了向蜂窩和一些Wi-Fi技術的轉變。至少在Wi-Fi方面,許多客戶仍持觀望態度,尤其是涉及到安全性以及他們如何利用它,所以蜂窩網絡肯定會成為標準。[詳情]
本文描述了以太網設備如何同時使用電纜傳輸數據和供電。以太網供電(PoE)系統在工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并將在未來發揮重要作用。[詳情]
電動車低碳發展快速轉型,綠源核心技術革命開啟智慧化生產工業4.0
為建設美麗綠色城市,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相繼出臺并實行了各類政策措施。在“雙碳”目標的背景下,城市交通出行深度減排成為重點。綠源集團作為電動兩輪車行業標桿企業,首創行業耐用標準,并通過碳路中國騎巡記、品質中國行等活動傳遞綠色低碳環保理念,為環保事業持續助力。一舉改觀了電動車在消費者心中“易耗型消費品”的刻板印象,轉變為“耐用型消費品”,持續引發行業關注。[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