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工廠,中國對于制造業的前沿發展一直保持著警醒的態度,很多國內的優秀企業也都提出了智能工廠的建設目標,甚至有些企業已經開始嘗試去建設自己的智能工廠。但仍然有四大鴻溝亟待這些中國企業去逾越。 [詳情]
“燈湖論劍”2015南方“互聯網+智能制造”創業大賽終極對決即將上演,目前,決賽的15強共16個項目名單出爐,明日將進行最后的比拼。15強團隊既要接受來自創新工場、微軟中國、Uber(優步)、前海“夢想+”聯盟、維尚5位行內知名人士組成導師團嚴格評審,又要經受11位來自中國一線投資機構的投資人“挑刺”,決出最終獲勝者。 [詳情]
水工業技術的發展使我國在水與污水處理技術及裝備上有顯著提高,縮小了我國水工業技術水平與國內實際需求以及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促進了水工業行業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詳情]
配合智能工廠的組建,海信電器內部也經歷了一系列變革。通過智能化深度融合,生產的各個環節被進一步簡化,人力資源利用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原來由人來完成的低效的重復的工作。[詳情]
近日,3D打印產業發展論壇在哈爾濱舉行,吸引了12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不少與會人士反映,與一年前大家風風火火樂觀展望3D打印將帶領中國相關產業彎道超車不同,這次論壇的整體氛圍更顯冷靜與理性。[詳情]
威綸通科技新推出cMT-iPC15,將推動人機界面由傳統HMI進化為智能HMI的時代,除了可通過cMT Viewer軟件連接cMT-SVR作為HMI使用之外,還可在同一平臺下執行第三方應用軟件,例如:切換至Excel、PDF reader軟件、PLC編輯軟件、通訊軟件(如:QQ/Skype)等。[詳情]
作為全球知名的自動化整體方案提供商,臺達是少數擁有自主研發與生產控制系統和伺服馬達的華人企業,而這些恰恰也是工業機器人的基礎核心部件,從這一點來看,臺達切入機器人業務可謂具有先天的優勢。[詳情]
我國大力推進制造業發展的同時,也衍生出部分隱患。昨日,記者從“2015-2016中國經濟年會”上獲悉,《中國制造2025》發布以后,不少省市相繼發布了各自的行動綱要,對此,工信部副部長馮飛坦言:“‘中國制造2025’在推進實施的過程中,最擔心的就是出現新一輪的重復建設。”[詳情]
研華設備自動化的多彩拼圖—訪研華(中國)設備自動化行業發展總監李國忠
早期的研華,是大家熟知的PC-Based自動化供應商,隨著用戶需求及產業發展趨勢的變化,研華在不斷協同深耕,深耕兩化融合,逐漸整合資源。[詳情]
工業4.0的最終形態是IOT(物聯網),其內涵是產品的高度智能化、網絡化以及信息高度共享化,智能制造是關鍵。“如果沒有實現真正的物聯網或沒有達到高度信息化的水平,工業的主導地位將會被服務業所替代。”森德勒說。[詳情]
新一輪工業革命到來之際,發展中國家或許不會一步一步沿襲發達國家工業轉型升級的進化路線,而是會借助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歷史性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甚至彎道超車。[詳情]
在“中國制造2025”的規劃中,智能制造被定位為中國制造的主攻方向。而包括機器人在內的智能制造成為企業和資本追逐的熱門行業。[詳情]
Endress+Hauser發起合作伙伴計劃,旨在促進工業自動化系統廠商和現場總線通信廠商間的合作。至今,已有八家公司參與此項計劃:AUMA Riester、HIMA Paul Hildebrandt、霍尼韋爾過程解決方案、三菱電氣、倍加福、羅克韋爾自動化、R. STAHL和施耐德電氣。[詳情]
Endress+Hauser聯手上海市質量監督檢驗技術研究院,共同創辦聯合實驗室,旨在為化工、煙草、食品、飲料、制藥等行業的過程工業客戶提供一站式技術服務。該實驗室為國內首家提供一站式計量校準與設備維護的聯合實驗室。[詳情]
中國制造業要順利地走出這個漩渦,無疑需要資本的鼎力支持。而在沸騰的資本市場中,傳統的制造業向來不是主角,資本逐利的本性似乎與制造業的需求背道馳。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