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BDI首份關于中國的國別報告,引用了大量經濟數據和對在華德企的調查結果,內容翔實,在德經濟界引起不小的反響。據了解,BDI將于明年開設駐華代表機構,對中國經濟開展更加深入的研究。[詳情]
新工業革命的推動力主要有三個,一個是技術,尤其是數字技術;第二個是無處不在的連接,特別是物聯網已經開始進入工廠。本文作者孔翰寧(Henning Kagermann)為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前SAP董事長&CEO 。[詳情]
“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要以智能制造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建立智能工廠和數字車間,發展智能裝備,實現智能生產。[詳情]
《青島市“互聯網+”發展規劃(2015—2020)》規劃提出,爭取到2020年,建設和改造50個智能工廠和500個數字化車間,全市兩化融合發展指數達到80以上,定制化、服務化、低碳化制造成為重點行業主導模式,形成一批智能工廠解決方案提供商。[詳情]
《計劃》提出智能制造培育推廣行動,計劃到2018年,高端智能裝備國產化率明顯提升,建成一批重點行業智能工廠,培育200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初步實現工業互聯網在重點行業的示范應用。[詳情]
為推動東莞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東莞市政府積極引進大連機床集團,與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等單位,共同建設大連機床東莞智能制造裝備基地。[詳情]
11月27日,美的中央空調合肥基地面向全國媒體和消費者舉辦了“工業4.0品質智造先鋒——走進美的中央空調自動化生產基地”的參觀活動,為國民揭開了奧運項目工程產品背后的生產秘密,展示了中國領先制造企業在工業4.0時代,可媲美德、美工廠的智能工廠的發展水平。[詳情]
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每一次技術進步都能夠帶來工業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19世紀初,蒸汽機促進了現代工廠的建立,到了20世紀,電氣化帶動了工業大規模生產并在70年代實現了自動化。[詳情]
在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天然主要就中國對機器人的需求,以及目前的狀態和機器人發展提出了建議。 [詳情]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大力發展制造業對于中國建設新型社會的作用不言而喻。今年5月8日,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規劃》。其中明確指出:“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本文結合城市自身定位和外部大環境,同時舉以典型企業案例來談談,“中國制造2025”之路的指明燈在哪里?[詳情]
東莞,一直有“世界工廠”之稱。在只有2500平方公里的面積上云集著五六萬家制造加工企業,曾經的人力資源優勢使得加工貿易在這片土地上如火如荼地展開。但是從2014年開始,各種關于東莞代工企業的消息不斷,中國代工產業正遭遇著轉型困境。2015年12月,記者來到了東莞,對這里的制造業進行了調查。 [詳情]
智能制造使業界對互聯機器與設備的需求不斷增加。然而,增添的設備與連接越多,機器和系統就越復雜。羅克韋爾自動化新推出經過擴展的新一代集成架構產品組合,不僅降低了復雜程度,同時還能在用戶設計支持互聯企業的系統時,滿足其對未來產能和產量的需求。[詳情]
2015終將過去,我們終將走入2016、2017、2018……我們終將迎來美好的智能制造時代。回望2015,自動化行業崢嶸萬象,亦也暗流涌動,總結十大關鍵詞致自動化行業走過的2015,也致我們終將迎來的智能制造。[詳情]
《中國制造2025》意在促進我國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升級,解決目前低端過剩,中高端短缺的矛盾,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高端裝備有望中長期享受政策紅利。[詳情]
智能制造不只針對生產端,衡量標準也不僅僅是自動化率。關鍵還是要發揮人的智慧,孕育嶄新的制造模式,實現效率最大化。焊裝自動化率100%,噴漆自動化率100%,國內汽車業界公認難度很大的密封膠涂抹環節,也首次實現100%自動化。[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