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國家電投與海南省人民政府在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海南省省長沈曉明,副省長沈丹陽,國家電投黨組書記、董事長錢智民,國家電投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劉祥民出席簽約儀式。沈曉明、錢智民分別代表雙方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瓊期間,錢智民還調研海南分公司。[詳情]
在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化技術全面賦能下,浦東在線新經濟迅猛發展,政府側的智能化應用也蓬勃興起。上海首個智慧辦公協同創新生態在浦東率先形成,博采眾家之長打造開放的應用集市,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務和管理能力。[詳情]
近日,日本三菱電機(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公司宣布其研發了全球首款能夠與人類進行高度自然其直觀互動的技術,該技術基于場景感知能力,能夠將多模態感知信息翻譯成自然語言。該款新技術名為場景感知交互(Scene-AwareInteraction),整合了三菱電機的專有MAIsart緊湊型AI技術,可以分析多模態感知信息,通過依賴于上下文情境生成的自然語言與人類實現高度自然且直觀的交互。[詳情]
212項重要國家標準批準發布,3個與工業過程測量控制和自動化有關
在智能制造領域,《工業過程測量控制和自動化 系統評估中系統特性的評定》等3項國家標準,完善了我國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推動實現生產過程和生產裝備的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將在提升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詳情]
充電樁及電力物聯網服務商“潤誠達”宣布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由吉云新基建基金領投。2020年4月,潤誠達 剛剛宣布完成了千萬級人民幣A輪融資,領投方為中國科技開發院旗下的中孵資本。[詳情]
2020年的《財富》中國500強排行榜,考量了全球范圍內最大的中國上市企業在過去一年的業績和成就。榜單顯示,中石化、中石油和中國建筑位列前三。中國平安位列第四,仍是非國有企業第一位。[詳情]
上半年數據顯示,我國工業生產已基本回歸正軌,主導作用凸顯,制造業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新業態逆勢增長。[詳情]
在發布會上弗迪動力發動機研發總監張楠表示,全新發動機同時采用了雙流道渦輪增壓器,電控渦輪放氣閥、中置式VVT等多項技術,使其低速扭矩提升了36.7%,低速響應速度提升40%。[詳情]
【在線會議】數據采集與量測助力產品品質提升與設備安全運行——解密高速采集在新基建七大領域的應用
研華提供完整的基于PC技術的數據采集與控制解決方案,幫助客戶實現精準量測與設備監診的智能應用。從ISA總線到PCIE總線,從信號調理模塊到圖形化軟件工具,全面覆蓋業界應用。研華數據采集與工業I/O產品適用于多種工業自動化應用,例如T&M(測試與測量),動態測試,科研開發,汽車測試,電子測試,設備自動化等。[詳情]
為貫徹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的通知》精神,系統排摸浙江省工業企業與基礎電信企業對接合作情況,推動工業生產性企業與基礎運營企業牽手行動再深化,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支撐浙江省信息通信管理局啟動“5G+工業互聯網”牽手行動調研工作。[詳情]
近日,浙江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辦公室、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辦公室、浙江省商務廳共同制定《浙江省商圈服務大提升行動方案》。[詳情]
關于開展2021年省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工業互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礎設施項目入庫儲備工作的通知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決策部署,根據《廣東省財政廳關于做好2021年省級財政資金項目入庫儲備工作的函》(粵財預〔2020〕38號)、《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級財政資金項目庫管理辦法》(粵工信辦函〔2020〕25號)和《廣東省省級財政資金項目庫管理辦法(試行)》(粵財預〔2018〕263號)要求,現組織開展2021年省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工業互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支持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礎設施項目入庫儲備工作,有關事項通知如下:[詳情]
威馬汽車成功獲批位于成都市東安新城皇冠湖片區“威馬汽車全球研發中心”項目建設用地(以下簡稱:威馬全球研發中心)。威馬全球研發中心將投資超過55億元打造,將加大5G+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車輛應用方面的研發投入,成為威馬全球化研發戰略的“科技大本營”。[詳情]
【視頻回放】MICONEX云講堂:煉化行業智能工廠建設的思考與實踐
趙總將從以下幾點分享:—國內外智能工廠建設背景、發展趨勢與開展智能工廠建設的思考; —開展智能工廠建設的實施策略與實施路徑;—分享煉油廠在原油選購、中間物料優化、擴能改造優化、基于大數據分析輔助決策、管控系統融合等幾個典型業務的智能化場景。[詳情]
從老港二期卓越成效 探索固廢處理“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智慧路徑
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生效同日,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工程也正式點火投入使用,這座全球最大的垃圾焚燒發電廠,一、二期工程總焚燒處理生活垃圾可達300萬噸/年,約占上海市居民年產生垃圾總量的1/3,不但能做到3天“清空”一座城,更能實現每年15億千瓦時的焚燒發電量,已成為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末端處置的重要設施。[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