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及企業大規模機器換人的潮流,將搶奪工人飯碗時,便會引起較大范圍的社會爭議。的確,部分機械工人必將被機器所取代,這也是全球工業自動化的發展趨勢。但這是否意味著工人變得不再重要?[詳情]
廣州市政府將在德國慕尼黑舉辦2017廣州《財富》全球論壇推介會。本次路演,將為廣州與歐洲的智能裝備如智能機器人合作提供一個契機。[詳情]
從國家戰略高度而言。相關資料都會提及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用這些來證明國家層面早已“劍拔弩張”。真所謂:普通消費者層面“出行、共享、消費升級”相關方面商業信息滿天飛,龐大的工業、制造層面,“工業互聯網革命靜悄悄”。[詳情]
眾所周知,與歐、美、德、日等制造業先進水平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整體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生產質量等方面差距明顯,轉型升級任務緊迫而艱巨。尤其是我國制造業地域性、結構性的不平衡,嚴重制約我國制造業的健康發展。[詳情]
隨著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圍的快速興起,智能工廠已成為傳統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的主要突破方向。在洶涌的“智造”浪潮中,有不少傳統企業主動出擊,探路智能化轉型。[詳情]
無論是傳統型組織還是工業4.0組織,組織負責人都肩負著掌控組織發展方向并適度調整組織內部架構以適應變化的職責。[詳情]
不過根據弗勞恩霍夫協會的說法,“工業4.0”可令制造業崗位重新回歸德國。[詳情]
有很多人就說,我們中國也應該發展自己的工業4.0,但是海銀資本創始人王煜全卻警告大家:可千萬別被“工業4.0”給忽悠了,中國制造業壓根兒就不應該跟德國學。為什么這么說呢?[詳情]
當我們回過頭來討論企業的工業4.0戰略或實現智慧工廠之路的時候,首先需要梳理的就是工業4.0的戰略方向、預期收益以及對組織干系人的影響,然后才能對企業自身進行較為充分的商業論證。[詳情]
“工業4.0”旨在通過充分利用信息通訊技術和網絡空間虛擬系統—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相結合的手段,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自推出以來,“工業4.0”迅速成為德國的另一個標簽,并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新一輪的工業轉型競賽。[詳情]
自“十二五”時期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表現出逐步回落的態勢。2015年,《中國制造2025》的正式頒布,意味著未來10年“中國制造”戰略升級已經提上日程。[詳情]
工業4.0就像一朵盛開的玫瑰,美的眩目卻有扎手的風險。所以,組織需要找出隱藏在玫瑰花下的尖刺并將之清除,才能最終摘取枝頭的花朵。[詳情]
已經連續第三年,總理把“中國制造2025”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并且在今年明確提出“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對于海爾來說,這無疑是個極大的鼓舞。[詳情]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許多國家、許多企業都意識到協同制造聯網,是代表互聯網+制造融合創新大方向的頂級生態系統。也就是說,無論是美國工業互聯網還是德國工業4.0,其最具代表性的跨國平臺正在展露,正在凝聚大量生產資源和大量工業大數據。[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