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為了歷史使命還是為了國家安全,中國都需要一批像寄云科技這樣植根國內工業領域,擁有獨立研發能力的企業,需要擁有完全自主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之類的基礎設施。[詳情]
在2017中國大數據應用大會上,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特聘講座教授、美國白宮信息物理系統與美國挑戰項目顧問李杰,分享了對工業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怎么改進工業大數據分析的見解。[詳情]
新一輪技術和產業變革風起云涌,與中國制造業升級形成歷史性交匯。在“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兩大戰略引領下,中國制造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詳情]
國務院近日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加快推進產業智能化升級。圍繞制造強國重大需求,推進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核心支撐軟件、工業互聯網等系統集成應用。[詳情]
工業物聯網與工業4.0核心架構如圖一所示,中心點就是服務創新(Service Innovation)與資料創新(Data Innovation)。到2025年時,多數的企業都已經轉變成服務的企業,不論是原來的服務業或是原來的工業、制造業與農業。[詳情]
從世界第一大運動鞋代工廠寶成、世界第一大自行車制造商巨大,再到臺股重要支柱的臺塑集團等,橫跨多個領域的傳統產業,都不約而同積極導入智能制造。[詳情]
?現在,一說到智能制造或者工業4.0,不少人認為就是工業機器人。但有分析指出,這類先進裝備的應用還只是表象。柔性生產才是智能制造的決勝點。[詳情]
近日,海爾簽約落戶上海,引發各方關注。根據海爾集團、松江區政府、臨港集團簽署的三方協議,海爾將投資100億元以上,建設青島以外首個區域總部和六大核心功能板塊,打造全國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標桿項目。[詳情]
以智能化為靈魂的“工業4.0”,締造了一個制造業美好未來的夢想,在全球引發了一場工業革命和產業升級的巨變。[詳情]
全球的今天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重視制造業的發展。自遭遇了2008年金融海嘯的破壞性沖擊后,各國都在思考過去的發展思路,特別是發達國家“重金融、輕工業”的思維開始扭轉,制造業重新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詳情]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目前,3D打印裝備已被列為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的五大關鍵技術裝備之一,3D打印為中國制造業注入新動能。[詳情]
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傳統制造業面臨產業升級的迫切需求。而傳感技術、運算能力、深度學習等技術的不斷發展,窄帶蜂窩物聯網(NB-IoT)標準核心協議的落地,極大地推動了新制造的發展。[詳情]
看起來,即使德國數字化經濟大背景下,制造業和數字經濟技術之間的關系仍然不能明確。在數字化產業表現疲軟的情況下,擁有巨多中小企業的德國制造業能否完成承載數字經濟增長的歷史重任,仍然是個有待觀察的課題。[詳情]
智能制造企業怎樣才能結束這種碎片化的競爭局面而實現共贏呢?近來華為和西門子的動態表明,由碎片化轉向模塊化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