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是工業大國,但距離工業強國還有不小距離,這就需要加快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進程。”李克強總理在5月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說,““互聯網+”是對“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支撐,要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詳情]
2016智能制造國際會議于5月11日在北京展覽館隆重開幕[詳情]
李克強關于“中國制造2025”的9個判斷。[詳情]
3個多小時里,72歲的他有問必答;新華社罕見地刊發6700多字的人物專訪。訪談的信息量很大,觀點犀利,不少是真知灼見。[詳情]
眾所周知,工業4.0是德國于2012年所提出的發展計劃名詞,旨在整合資通訊軟硬件,建立虛實整合系統(Cyber-PhysicalSystems;CPS),繼而以此為核心,輔以智能工廠為精髓,促使制造產業邁向高值化;盡管看似僅為一國創造出來的詞匯,然而影響范圍卻遍及全球,連帶掀起第四次工業革命。[詳情]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推動高精密減速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高性能伺服電機及驅動器等關鍵零部件自主化,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各領域商用。[詳情]
創新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需,它消除了稀缺資源瓶頸和生產要素報酬遞減問題,是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和源泉。[詳情]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如何采用新技術產品打造科學合理的“智慧城市”成為各界關注的重點。[詳情]
這5種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試點示范大多與石油石化行業有關。其中,流程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方面,明確提出在石油開采、石化化工等流程制造領域,開展智能工廠的集成創新與應用示范,提升企業在資源配置、工藝優化、過程控制、產業鏈管理、質量控制與溯源、能源需求側管理、節能減排及安全生產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詳情]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與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數據量的暴漲成了許多行業共同面對的嚴峻挑戰和寶貴機遇。“人類正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經常在各種場合闡述這一的觀點,信息社會已經進入了大數據(BigData)時代。[詳情]
2016年4月6日國務院常委會議決定,開始實施《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并且李克強總理明確指出“用先進標準倒逼中國制造升級”。[詳情]
以個性化定制汽車模型為示例,由沈自所與SAP中國研究院合作的工業4.0示范生產線比較完整的展示了未來智能制造的場景。[詳情]
2014年之前,幾乎沒有人覺得制造業應該受到國民的尊重,大量的言論充斥著討伐與控訴,討伐加班多,控訴利潤低,一些制造企業去北京某高校招聘時,甚至被趕了出來,從大學生,到白領,再到尖端的管理人員,都不屑于給自己貼上一個“制造”的標簽! [詳情]
適值“中國制造2025”推出一周年的日子,在過去的一年,互聯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對傳統制造業進行改造,無論是企業生產模式、銷售方式抑或盈利模式都在發生變化,并重新定義著企業與消費者的關系。[詳情]
希望今天用盡可能短暫的時間,中國智能制造這個詞,這個概念跟大家講清楚,也把我們整個美的集團在智能制造方面一些思考,一些實踐跟大家做一個簡單匯報。[詳情]